菊花(唐代: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菊花(唐代: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题真隐图

首页    经典探究    题真隐图

 罗洪先

南岳诸峰青复青,上当朱鸟下洞庭。

其中神物不自秘,往往变现生明灵。

丹凌洞天逢雪霁,土石大半丹鈆细。

见松辄欲献奇形,食芋还经堕寒涕。

欲归未归意独迟,相思相见叹违时。

不知鬻熊自有后,已跨轸翼窥天倪。

惜哉此行不我遇,移家旧在金川住。

想象朝元往复还,常骑白鹿游何处?

传闻此度谪人间,邺侯万卷劳披删。

含香汉署仙班贵,作牧华亭吏事闲。

风流故迹留江左,拂袖归来吾丧我。

一笑繁华梦早春,多情萧鼓催灯火。

遥怜此夕几怀人,试念交游谁独亲?

紫虚醉客久不至,正恐芝草迷风尘。

我得节竹色如铁,入手不畏千崖雪。

倘向潇湘再放船,相邀一问长生诀。

——《念菴文集》卷十九

 

解读 

此诗为罗洪先题咏隐逸图卷之作,借画抒怀,融合山水意象、历史典故与道家玄思,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尘世浮华的疏离。

1. 山水意象与隐逸象征  

“南岳诸峰”“丹凌洞天”:以衡山(南岳)奇峰、洞天为背景,暗喻仙隐之境。朱鸟(南方神兽)、洞庭(云梦大泽)呼应楚地神话,渲染神秘色彩。  

“见松献奇形”“食芋堕寒涕”:松为高士象征,“食芋”化用唐代李泌隐居衡山采芋而食的典故,暗示清苦自守的隐者生活。  

2. 历史人物与仙道隐喻  

“鬻熊自有后”:鬻熊为周文王师,道家尊为楚文化始祖,喻指隐逸传统的精神传承。  

“邺侯万卷”:唐代李泌封邺侯,曾隐居衡山,藏书万卷,兼修儒道。诗人借其事迹,暗合自身对“隐而能仕,仕而能隐”的理想。  

“紫虚醉客”:或指仙人紫虚元君(南岳夫人魏华存),呼应道家“骑白鹿”“采芝草”的求仙意象,抒写对超脱尘俗的渴望。  

3. 时空交错与心境矛盾  

“欲归未归意独迟”:表现徘徊于仕隐之间的矛盾心态,既有归隐之念,又叹“相思相见叹违时”的世俗牵绊。  

“拂袖归来吾丧我”:化用《庄子·齐物论》“吾丧我”之语,暗喻抛却世俗执念,回归本真,与“一笑繁华梦早春”形成对照,批判尘世虚妄。  

4. 结语的长生之问  

“节竹色如铁”“不畏千崖雪”:以竹喻志,竹节坚贞如铁,象征诗人孤高气节与隐逸决心。  

“潇湘再放船”“一问长生诀”:以潇湘泛舟的浪漫意象收束,追问“长生诀”呼应道家修炼主题,将隐逸之思升华为对生命永恒的哲思。  

诗风与思想  

此诗以楚辞体铺陈,语言瑰丽奇崛,融山水、仙道、历史于一炉。罗洪先借题画之机,既抒写对李泌式“隐仕两全”的倾慕,又流露对庄子“忘我”境界的追求,体现明代士人调和儒道的思想特质。末句“长生诀”之问,既是对隐逸生活的终极寄托,亦暗含对现实困顿的超越之志。

 

【注】“邺侯万卷”:这一典故的出处与唐代名臣李泌(722—789年)密切相关。李泌因功被封为邺县侯(简称邺侯),故后世常以“邺侯”称之。其藏书典故的文献来源主要有以下几处:

1.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诗中提到李泌的藏书:“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这是“邺侯万卷”最直接的文学来源。诗中极言李泌藏书之富,且保存完好,后常被引用为藏书丰富的代称。

2.《邺侯家传》(已佚)  

    李泌之子李繁曾撰《邺侯家传》,记载其父生平事迹,其中提到李泌在衡山隐居时“积书至三万卷”。此书虽宋以后散佚,但宋人著作(如《困学纪闻》《玉海》)中多有引用,成为后世考据的重要依据。

3.《新唐书·李泌传》  

    《新唐书》载李泌“晚尤好黄老,筑室衡山,隐居名山”,虽未直接提及其藏书,但结合韩愈诗作及宋代文献,可推知李泌隐居时潜心学问,藏书修道的形象深入人心。

4.宋代《方舆胜览》等地理志  

     南宋王象之《方舆胜览》记载:“李泌书堂在衡山烟霞峰,邺侯李泌隐居时读书处,积书至三万卷。”进一步佐证了李泌在衡山的藏书事迹。

典故背景与文化内涵:李泌作为唐代政治家,一生历经四朝,晚年归隐衡山,以儒道兼修、藏书治学著称。其藏书规模宏大(“三万卷”在唐代属罕见),且以黄老之学为根基,融汇儒家经典,成为后世文人推崇的“隐逸博学”象征。宋元以降,“邺侯万卷”常被用于称颂藏书家(如陆游诗“万卷邺侯插架高”),或借指学问渊博之人。

 

 

2025年3月10日 08:58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