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行寿罗克斋
明 罗洪先
君不见武功山色安成西,鸿濛开凿云为梯。
拔地青峰入烟霭,蟠空紫涧垂虹霓。
西映咸池东若木,赤龙夜半衔荧烛。
树底才分鸿鹄飞,峡中常有蛟龙宿。
金坛玉砌多琼花,彩云尽是仙人家。
仙花岁岁连成绮,灵气朝朝结作霞。
霞绮云机五色章,仙人绀发乘神羊。
手搴芙蓉制巾舄,长庚射地初呈祥。
凤笙鸾舞朝玉皇,玉皇亲赐天孙裳。
绣斧遥分六丁使,霜毫上动三台光。
尔时蜃窟消楼阁,尔时星汉藏乌鹊。
悬水三千砥柱高,大荒九万飞鹏落。
羽盖飙车洞府开,玉衡宝鉴当秋台。
风清溟海波常静,雨过滇池瘴不来。
绛节丹霄忽归去,金芝碧草纷容与。
暮雀时窥罗毕门,春庭自共花莺语。
暮雀春莺岁几迁,松苓石髓争相鲜。
御风不起飘飖思,酌水无殊隐约年。
青瞳夜识金经字,玉爪朝翻宝箓记。
宝箓多传北斗文,金经总授中皇秘。
中皇北斗度玄踪,九十韶光顷刻中。
顷刻春来又春去,九十春容胜旧容。
朅来青鸟瑶池过,寄取仙桃如斗大。
兰堂曙启瑞雾连,桂醑波生香露和。
桂醑兰堂夕复朝,云冠星佩远相招。
共言市上长房客,便是山中王子乔。
意气繁华吾未齿,标格逍遥常自拟。
那知世路接桃源,空恨风涛隔蓬水。
早凭山鹤报山灵,长留山月照山城。
愿持一片丹青色,为表千年高洁情。
【解析】
一、核心意象与结构分析
1.开篇(武功山色与神话空间)
“武功山色安成西,鸿蒙开凿云为梯”:以武功山(江西名山)起兴,“鸿蒙”暗指天地初开,赋予山色混沌初辟的神性;“云为梯”将山势升华为通天之路,构建仙凡交界的神话空间。
“赤龙夜半啣荧烛”“金坛玉砌多琼花”:引入道教意象(赤龙为仙使,琼花为仙家之物),将罗克斋的隐居地幻化为蓬莱仙境,暗喻其超脱凡俗的生命境界。
2.中段(仙道修行与时空超越)“霞绮云机五色章,仙人绀髪乘神羊”
“五色章”喻仙家文采,“绀髪”指长生不老之相,神羊(传说中能辨曲直的神兽)象征道德纯粹,暗写罗克斋的德性修为。
“宝籙多传北斗文,金经总授中皇秘”:“北斗文”“中皇秘”指道教秘传经典,喻罗克斋深谙宇宙玄机,呼应罗洪先心学“穷理尽性”的追求。
3.后段(祝寿主题与桃源理想)
“九十韶光顷刻中”“九十春容胜旧容”:以道教“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时间观,将九十寿辰浓缩为“顷刻”,赞罗克斋突破凡俗寿数的仙道境界。
“愿持一片丹青色,为表千年高洁情”: 收束于“丹青”意象——既指画中山水,亦喻志节如金石丹砂不褪色,将祝寿升华为对不朽精神的礼赞。
二、思想内核与湖湘特质
1.“武功山”的湖湘地理隐喻
武功山位于湘赣边界,诗中“拔地青峰”“紫涧虹霓”的雄奇景致,暗合湖湘文化“峻急磅礴”的地域性格。罗洪先以山喻人,将罗克斋的刚毅品格与湘楚山水并置,完成“人地同构”的文化书写。
2.“丹青色”与“湘中琳琅”的呼应
“丹青”在楚文化中本为巫觋通神的媒介(如马王堆帛画),此处转喻士人高洁志节,与《竹园爱筠翁七十》中“琳琅”形成“色彩—玉石”的德性符号对仗。
“为表千年高洁情”暗含史家笔法(“表”即碑铭),呼应“汗简”“琳琅”的家族史观,彰显湖湘士人“立德以垂世”的使命感。
3.“桃源”困境与心学超越
“那知世路接桃源,空恨风涛隔蓬水”道出明代理学家的精神困境:既向往桃源隐逸,又困于现实“风涛”(喻政治污浊)。
罗洪先以“御风不起飘颻思,酌水无殊隐约年”作答——不必飞升,只需如罗克斋般“酌水”(喻简朴修心),即可在尘世抵达桃源,此为其心学“即俗即真”思想的诗意表达。
三、艺术特色
1.神话叙事与道教美学的融合
全诗以“赤龙啣烛”“青鸟传桃”等道教神话串联,构建瑰丽的神仙世界,却以“丹青”“山月”等现实意象收尾,形成“幻境—实境”的张力,暗喻“仙道在人间”的哲学主旨。
-
楚辞体式的化用
“君不见”“尔时”等发语词、“兮”字隐去后的长短句节奏,明显借鉴《离骚》的楚骚体式。
“西映咸池东若木”直接化用《离骚》“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将罗克斋的寿辰祝颂接续楚辞的浪漫传统。
3.心学思想的意象转化
将“穷理”(“宝籙北斗文”)、“尽性”(“青瞳识金经”)等心学概念,转化为“玉衡宝鉴”“松苓石髓”等道教意象,实现理学思想的文学性转译。
四、总结
此诗以武功山为地理坐标,以道教神话为叙事框架,以“丹青—琳琅”为文化密码,构筑了一座连接湖湘山水、家族精神与心学哲思的文学丰碑。罗洪先通过对罗克斋九十寿辰的赞颂,既完成了对湘楚士人“地灵人杰”传统的致敬,也昭示了其“即世成圣”的心学理想——真正的“武功”,不在开山辟路,而在以丹青之笔,铭刻千年不磨的高洁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