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衡山祝融峰
明 罗洪先
我今登祝融,高高几万丈。
赤乌海底来,忽在飞云上。
人世正溟蒙,隂厓走罔象。
圣人知其然,昧爽发昭旷。
岂不怀宴安?精神各有向。
一念不自拔,万窍生疑障。
安得日新人,惺惺无得丧。
——《念菴文集》卷十九
【解析】
一、逐句解析
1. 起:登山之境
“我今登祝融,高高几万丈”: 开篇直陈登临祝融峰(衡山主峰),以“几万丈”夸张山势,暗喻精神境界的超越性。
“赤乌海底来,忽在飞云上”:“赤乌”指太阳(《淮南子》载“日中有踆乌”),写日出东海、跃升云端的壮景,既言山高近天,亦喻心体光明突破尘障。
2. 承:人世之惑
“人世正溟蒙,隂厓走罔象”:“溟蒙”状尘世混沌,“隂厓(阴崖)”指幽暗山壁,“罔象”为《庄子》中虚妄之怪。此联以山间晦冥鬼魅之景,隐喻世俗欲望对心灵的遮蔽。
3. 转:圣人之觉
“圣人知其然,昧爽发昭旷”:“昧爽”即黎明,喻蒙昧初开;“昭旷”指心体澄明。言圣人洞察人性迷障,以良知破暗(呼应王阳明“破心中贼”)。
“岂不怀宴安?精神各有向”:反问句式,人非不贪安逸,但精神自有更高追求(指向儒家“君子谋道不谋食”)。
-
合:心学之悟
“一念不自拔,万窍生疑障”:一旦沉溺私欲(“一念”),则耳目感官(“万窍”)皆成认知障碍,化用《庄子》“万窍怒呺”,转喻心性蒙尘。
“安得日新人,惺惺无得丧”:结语点题:“日新”出自《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倡每日致良知;“惺惺”即警觉,“无得丧”契合心学“心外无物”的超然境界。
二、心学意蕴与诗学特色
1.“登山即修心”的隐喻结构
全诗以登山喻“致良知”的工夫:
物理攀登:祝融峰之高 → 突破世俗视野;
精神超拔:破“溟蒙”“疑障” → 抵达“昭旷”“无得丧”的心学境界。
2.意象的理学编码
赤乌:太阳(天理)从海底(人欲)升起,象征“存天理灭人欲”;
罔象:世俗妄念,对应阳明“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去”;
昧爽:黎明前的黑暗,喻良知觉醒前的蒙昧状态。
3.对宋明理学的诗化回应
呼应张载“心统性情”:以“精神各有向”申明心体的主导性;
暗合朱熹“格物致知”:“万窍生疑障”反讽感官经验之局限,主张直指本心;
实践阳明“知行合一”:“日新人”强调工夫的持续性与实践性。
三、文学史价值
此诗堪称“理学诗”典范:
以诗载道:将心学思辨融入山水书写,较邵雍《击壤集》更重意象美感;
理趣交融:“赤乌海底来”兼得物理奇观与哲学隐喻,超越魏晋玄言诗的抽象说理;
承前启后:其“登山—悟道”模式,为晚明徐霞客游记中的性灵感悟提供范式。
四、总评
罗洪先以祝融峰为镜,照见心学修行的三重境界:
1.破障:穿越“溟蒙”“罔象”的世俗迷云;
2.觉醒:于“昧爽”中得“昭旷”之悟;
3.超越:成就“惺惺无得丧”的圣人胸次。
全诗如一卷微型《传习录》,在云海山岚间书写“致良知”的精神史诗,标志着明代理学诗“即事证理”美学的成熟。
——《念菴文集》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