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唐代: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菊花(唐代: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童年记忆 • 大跃进

首页    文萃转摘    童年记忆 • 大跃进


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这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社会主义总路线,8月,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指标,提出钢产量要过千万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粮食产量两年要翻番,15年内赶英超美。报纸上一公布,下面就热起来。

1958年我虚龄8岁,下半年读小学三年级。一天放学,看见几个人在村头房屋的砖墙上画什么,走近一看,是聂校长和两个老师。校长叫不出我名字,但知是他学校的学生,叫我们把石灰水抬过去。石灰水很沉,抬到梯子下,老师用芦苇扫把蘸了在墙上写标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义(社会主义总路线)。字好大一个,美术体。那时汉字刚刚简化,他们写的还是繁体,我记得那个义字写成‘’義‘’,是习惯吧。

农村已经走上了集体经济的道路,那时叫高级社。



农村已经走上了集体经济的道路,那时叫高级社,从高级社过渡到人民公社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广大人民群众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对暴风骤雨式的革命已经习惯了,何况‘’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口号如此诱惑,谁不向往呢?共产主义马上就要实现了!

中国虽然大,但历来是中央集权制,全国一盘棋,政策统一的。外省、外县、外公社的先进经验,一阵风就刮过来。我虽然小,但那个冬天隐约感到乡村气氛陡然热烈起来。人们都在兴奋地谈论着赶英超美的事,那时对美国还不甚了解,尽管经过了朝鲜战争,对老牌资本主义英国还是知道一些。谈论某某地方水稻上面能坐人,棉桃长得脸盆大,一串花生十几斤,一个红薯两人抬不动。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大跃进你追我赶,谁也不愿被拉下。我所处的三湖平原(江西省新干县管辖)是经济作物产区,拳头产品本是柑桔,但中央主要提粮棉,那就在棉花上做文章吧。

所有的油菜地、蔬菜地、空隙地统统种上棉花。棉花是一种容易管理的作物,一向都有,但要高产,必须改变种植方式,挖掘增产潜力。



首先是深耕。旱土用不上犁耙,就用锄头把土深挖一遍。三湖的锄头很短,半尺来长,又是沙质土壤,容易做到。

然后是起垄。把土扒成一条条细长的土堆,等于是进一步深耕。垄沟又可排渍,这叫一举两得。

关键是选种。种籽用大桶盛水泡一下,浮上面的统统不要,而且全部用改良棉。所谓改良棉就是高杆棉花,棉桃大且棉绒松,相比过去的铁桃棉,无疑是一大进步。



大跃进有小发明,有两样小工具我至今记得:

一是种棉筒。以前种棉时用锄头在地里刨个小坑,撒进棉籽再壅土。种棉筒就象个手工打藕煤的机子,用脚踩一下筒里的棉籽就下去了,不用挖眼也不壅土,速度快且不弯腰。成活率高不高不晓得,反正隔年就没用了。

二是拔棉杆。过去拔棉花杆都用手扯,费力气。这个工具很简单,就一根棍子下部钉个钩,利用杠杆原理,以棍子为支点,夹住棉杆一下就拔出来了。



肥料是增产的法宝。上世纪五十年代没有化肥,全靠农家肥和土杂肥。大跃进大积肥,家家户户齐参与,这期间有两件事记忆犹新:

第一是挑塘泥。塘里的淤泥用来肥田,是大跃进的创举,时间都在冬天,先干塘后挖泥,不能敷衍了事,要挖得见实底。我参加过这样的劳动。北风呼呼地吹,雪花纷纷的飘,脱去鞋袜,卷起裤腿,下到膝盖深的淤泥里劳作,现在想起来都打寒颤!那泥里每踩一脚都困难,泻泥巴又沉又滑脚,拼了小命挑上岸,飞跑着倒到田里去,走慢了不成啊,泥巴都泻路上了。散工时满身污泥,脚板开裂,提了鞋到水边洗,那开裂的脚板肉缝怎么也洗不干净。

苦吧?我那时还只是个十岁的孩子!



第二是种草籽。晚稻收割后,公社要求水田要全部种上肥田草(当地叫红花草,学名叫紫云英)。过去也有肥田草,但不多,这一下要全部种,草田要全部犁耙一遍再播种,增加的劳动量可想而知。

肥田草绿油油的,春天时满田满畈盛开红色的小花,蜜蜂在草田里飞舞,美丽极了,紫云英蜜也格外香甜。



肥田草很嫩,牛贪吃。一次放牛的郑老头不注意让一头牛跑田里吃草,牛肚皮胀得老大(红花草可能会膨胀),吼着吼着就倒地死了,队长把郑老头一顿臭骂。死牛抬不动,几个汉子就在田里把牛开膛破肚,只见那牛肚里热气直冒,牛胃里扒出好大一团青草,根本没有消化。

红花草诗情画意不逊于油菜花,小时候我们常在花田里打滾,我在另一篇文章描述过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江西省第二大水利灌溉工程袁惠渠就是在大跃进时修建的。袁惠渠是在新余市江口镇拦河筑坝,南北两条干线长一百多公里,灌溉沿线三十万亩农田,和我熟悉的欧阳海灌区颇为相似。



三湖地处南干渠。修渠时全社男女老少齐上阵,挑土的人群密密麻麻,工地红旗招展,夯声动地,干部用铁皮卷成的喇叭不停地鼓劲呐喊。据说全线动员了八个县市十万民工上工地,进度惊人,1959年7月就竣工了。袁惠渠是三湖平原唯一重大水利工程,沿线人民群众至今仍在受惠。



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除了新余建起了钢铁厂外,乡下也在小炼小打。没有矿石没有高炉没有焦炭没有技术,自然是成不了气候。村里搞了个小熔炉,就设在我家隔壁的天井里,不知从哪儿弄来点块煤,居然也能把废铁熔化,浇铸一些极简单的具件。厅屋里摆着两个铁砧,整天叮叮当当在那敲打。大跃进时锄头镢头犁铧等消磨得特别快,铁匠忙得不可开交。



木匠也没闲着,开动脑筋技术革新。三湖地区过去只有手推的独轮车,装不了多少物而且容易翻,为满足运土方的需要,木匠很快做出几台板车,一车能拉七八百斤。为适应板车运输需要,几天就修出了一条直通公社的马路(只两米宽)。但是路基没有砂石路面没有水泥,一下雨就泡松了,轮子陷泥里使不上劲,所有板车光荣一阵全部退役,还是扁担靠得住。



大跃进时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是毛泽东亲自拟定的。改良土埌、合理施肥、兴修水利、培育良种、合理密植、防治病虫、田间管理、工具改革,乃是科学种田之道。执行过程中有的基层干部蛮干蠢干,另当别论。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五十年代90%以上都是农业人口,大跃进的参与者主要是五亿农民。大跃进提出的目标口号虽然不切实际,酿成了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等严重后果,助长了盲目冒进、虚报浮夸的不正之风,但是我认为,大跃进时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没有错。这一路线或者说口号,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生产热情,留下的一些东西如水利基础设施至今还是这个国家的宝贵财富。随后的大灾难大饥荒好象和大跃进并没有必然的重大的联系。

我不是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不能对大跃进作全面、深入的分析,仅凭儿时的记忆,说点见闻罢了。


沐目    2018.11.16



附加几张图片:










2018年11月22日 16:06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