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唐代: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菊花(唐代: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罗含墓葬地考据

首页    经典探究    罗含墓葬地考据

罗含墓葬地考据

周少鸣 上官金虹 8月20日

一、罗含是一位名留青史的著名历史人物

罗含,东晋耒阳人,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曾任郡太守、郎中令、散骑常侍、廷尉、侍中、长沙相等。著有《更生论》、《湘中记》三卷。《更生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魏晋以来玄学和清谈的名篇。《湘中记》是一部地理散文著作,文笔优美,是记叙湘中山川名胜的早期代表作。对晋代以后山水文学、地志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

罗含是中国历史名人,是秦汉以来湖湘文化发育过程中重要代表人物其能够成为历经东晋南朝隋唐五代的风流人物,重要的原因是他具有大智慧,有着卓越的执政能力和杰出的才华。刘义庆《幽明录》卷二十八记叙罗含桂阳罗君章,二十许,都未有意学问。尝昼寝,梦得一鸟卵,五色杂光,不似人间物,因取吞之,于是渐有志向,遂更勤学,读九经,以清才闻

晋江夏大守谢尚极其推崇他,称罗含为湘中琳琅,而征西将军、权臣温更是器重,谓之江左之秀。《晋书》列传第十二《文苑》有《罗含传》:太守谢尚与含为方外之好,乃称曰:罗君章可谓湘中之琳琅,转州主簿。后温临州,又补征西参军。温尝使含诣尚,有所检劾,含曰公谓尚如何人?温曰胜我也。含曰:岂有胜公而行非邪,故一无所问,温奇其意而不责焉。转州别驾。

(含)以解舍扰,于城西池小洲上立茅屋,伐木为材,织苇为席而居,布衣蔬食,晏如也。

温尝与僚属宴会,含后至,温问众坐曰:此何如人?或曰:可谓荆楚之材’”。温曰:此自江左之秀,岂惟荆楚而已

罗含去世后,不少文人、墨客对其横溢才华、清正廉洁的人品进行赞扬。南北朝时,主持编撰过《昭明文选》的皇太子萧统写过“才过吞鸟之声,德迈怀皎之智”。徐陵《无题》中撰联:“南效奉乘,当求郑默之才;西省文辞,应用罗含之学”。杜甫《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中云:信罗含俱有宅,春来秋去作谁家。短情若在从残菊,乔木如存可假花。刘禹锡《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云:茅岭潜相应,橘洲傍可指。郭璞验幽径,罗含著前纪。李商隐《菊》诗有: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这些诗句,都把罗含作为当时杰出的文人陶渊明相提并证,说明罗含是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楷模和典范。

后世的史籍和个人编撰的著作,对罗含的事迹也多有记载。

《隋书·经籍传》载:晋中散大夫《罗含集》三卷。《旧唐书·经籍志》记:罗含集三卷。南北朝时刘义庆撰的《世说新语》,唐初欧阳询编纂的《艺文类聚》,北宋李编纂的《太平御览》,明朝心泰大师编撰的《佛法金汤编》,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等都有表叙。

罗含文化的影响力,从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达宋元明清。南唐皇帝、著名词人李煜写有《夜境》曰:“前朝已伴罗含醉,此夜应同陶令吟。半阙清词照月影,一怀淡梦解秋心。”明代状元、罗含后裔罗洪先致仕以后,从事族谱编修30多年。其在父亲罗循的要求下,曾经到湖南耒阳寻根谒祖。今耒阳城区鹿岐峰上还留有罗洪先在此修道的遗迹与传说。罗洪先在《寿族叔(罗)凤山七十》中写道:罗含有后重家声,住向深山岁几更,身谢儒冠缘肖子,庭分宾席少难兄。结庐不计频移径,种树还因识养生。怪是菊花开独晚,留尊酒纵闲情。该诗存于《四库全书》。后来,罗洪先为江西吉水富田大安重建罗氏祠堂上梁文中写有一副名联:君章擅湘中之誉,早插琳琅;仲素续道南之传,尚多逄掖。罗洪先用此联表达对祖先罗含、罗从彦(罗从彦字仲素,宋代理学家)的崇高敬意。清代乾隆皇帝对罗含的品德也作诗《晚酣霜》进行了褒扬:“屈平早成词,罗含还有宅。晚节正酣霜,团团洞庭色。”

二、罗含墓葬地在大义乡五雷仙的证据

罗含死后葬于何处?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争议颇大,有人说罗含葬于县城西湖塘右边小山岭上,与杜甫墓相隔几里,还有史书记载罗含葬于浙江。唐代《颜鲁公集》卷五《湖州石柱记》记有:“晋侍中罗含墓,与潘尼墓、邱灵鞠墓等同在湖州乌程县”。其实,这些都是以讹传讹,无可信之依据。罗含致仕后回到家乡耒阳,死后也葬于耒阳,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至于葬在哪个地方,根据历朝历代的史书典籍,地理方志,名人记叙等,可以肯定,罗含去世后葬于县城南40里的大义五雷仙。古代从县城去大义要由耒水往南逆水二十多里至南阳肥江口,从肥江口上岸,再走通往永兴县的官道至大义,也大约二十余里。这是一条古时耒阳县城通往大义最便捷的一条道路。解放前大义百姓去县城公干和读书,一直走这条道路。现在去大义经水东江、竹市、龙塘、夏塘、长冲等地,转了一个大圈子,里程达八十华里,距离几乎增加了一倍。

大义尧隆、苏银楼和永兴县交界处,有一座高山叫五雷仙,又叫五雷山,海拔400余米。登上山顶,放眼远眺,四周山峦起伏,延绵着伸向远方,隐隐形成一条带子,宛如巨龙,有隆起有低落,在风水堪舆学上称之为龙脉。五雷仙就是龙头,风景极其独特。年轻时期的罗含,遍游湘南山川河谷,对五雷仙情有独钟。据元朝至治元年《辛三修谱》罗氏通谱载:含公生岁惠帝元康二年(292年)壬子,殁岁简文帝咸安二年壬申,享年八十。生时有异鸟飞鸣。后公无疾而终,识者谓与发祥之兆。朝廷以含公不附跋扈之桓温,恤赠有加,命从祀文庙,为乡贤首。其棺椁先厝西湖塘南蛇出洞形(地名),后葬大义五雷仙顶之西隅。

罗含过世后,曾在耒阳城西湖存柩三年,他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罗处端官为武功大夫),十几个孙子(其中一个孙子罗溶封为忠显侯),可谓显赫之家。按照罗含遗嘱,为其在大义五雷仙这个远离城区,交通极不方便的地方修建墓地,困难可想而知。建好后还得留下家人和兵丁为罗含守墓,现在当地还有相公园、马操场、擂鼓岭、罗含洞等地名和遗址,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罗含这个地名,罗含生于大和圩,葬于大义,但一千七百多年来,以罗含名字命名的只有这个罗含洞。

五雷仙山顶下来五米处,有一块葛色麻底石碑,长两尺余,宽一尺有多,年代久远。碑上刻字,多数湮灭不清,仔细辨别,惟有左三多陵依希能识,有人说左三多即多福多寿多子孙。因晋代严禁在墓前立碑,此碑太小,不像是墓碑,也不是界碑,其奥秘尚需有识之士破解。

罗含葬于大义,史书也多有记载,宋《太平寰宇记》卷第百十五:耒阳罗含墓,在县南四十里,碑文讹缺,其墓犹存。杜甫墓,在县北二里。《太平寰宇记》是北宋时期一部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宋太宗时成书,乐史撰,二百卷,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保存较完整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卷帙浩博,采摭繁富,考据精核,广泛引用于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南宋中期王象之编纂的地理志《舆地纪胜》卷五五述:罗含墓在耒阳县南四十里。明代英宗写书序,李贤、彭时纂修的《大明一统志》(书于天顺五年,即1461年)卷六十四记有:罗含庙,在耒阳县西南四里。罗含墓在耒阳县南四十里,碑文讹缺。清朝《湖广通志》卷八十一陵墓志也明确记载:东汉处士罗训墓,在耒阳县樟皇岭。晋中散大夫罗含墓,在耒阳县南四十里。

《湖广通志》是清康熙年间第一部行省通志。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迈柱、湖北巡抚德龄、湖南巡抚赵宏恩奉诏纂辑,以湖南、湖北合为一书。作为方志其内容非常丰富,保存了两湖地区的历史文献,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钦定四库全书》中记载:罗含庙,在耒阳县西南四里,罗含墓,在耒阳县南四十里,碑文讹缺。《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历时13年成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有3500多册,7.9万卷,约8亿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也是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书中竟也记载了罗含墓葬地在何处,从一个侧面说明罗含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楷模,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地位的。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出版的《耒阳县志》更是明确了罗含墓的具体位置:晋中散大夫罗含墓,在县南四十里大义乡五雷山

明代诗人周文时曾写有一首诗《登五雷仙》:五雷登望俯群山,势倚东南碧落间。灵孕岳生传姓氏,玉埋罗相表乡关。因怀清淑何年转,不惜驰驱绝顶攀。忽听半天雷雨过,坐淹残日咏而还这首诗指出了罗含就是葬在五雷仙。

周文时是明朝时期耒阳人,贡生出身,游历,好写诗。其对耒阳当地的山川名胜写了很多诗,如《侯憩仙阁》诗:忠烈武侯公,筹兵憩此中。旗旌思旧帜,中扇缅遗踪。天浩蛮烟净,山藏庙貌崇。我缘寻胜刹,精气若为通。游东江三顺祠时写有《水东灵祠诗》:大将征蛮百万师,乌江血战记当时。英雄老去月沉海,忠烈神来风满祠。衡岳秋声悲鼓角,湘潭云影动旌旗。遥思往事瞻遗像,细扫苍苔认古碑

三、关于魏晋风骨与曹魏禁碑令

魏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虽说是一个非常短暂的时期,但是,又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三国时代,多少英雄人物,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令人荡气回肠。玄学盛行于魏晋时期。玄学对士大夫的影响,主要是引导士大夫由经国大业转向华美山水,就如袁行霈所说:玄学把儒家倡导的名教与老庄提倡的自然结合在一起,引导士大夫从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和趣味。文人士大夫吃五石散以求狂放不羁;有钱人石崇和王恺斗富反映上流社会的奢侈风气,陶渊明淡薄名利的陶然。他们崇尚自然,游乐山水,放达洒脱,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皆有着高尚的情操和超然的胸怀。像竹林七贤之首的稽康,名满天下,他却视名利如浮云,天天和朋友打铁饮酒,不亦乐乎。权臣司马昭身边的红人钟会去拜访他,他也视而不见,爱理不理。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他经历张角起义和军阀混战,能切身感受到战乱对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发出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感叹。在东汉末年,曹操为抑制东汉以来奢侈浮华的厚葬风气。就禁立私碑,所以两晋时期,墓前石碑几乎绝迹,但墓穴中埋入墓志却是这个时期的特色。这是古代葬制的又一变局。《宋书·礼志二》中提到禁碑始于曹操:“汉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建安十年(205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

曹操主张薄葬,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历年的征战中,他设置了“摸金校尉”、“破丘中郎将”,率领部队从事盗墓,获取金银财宝,充作军费。他死后自己的陵墓也不留任何痕迹,史上有曹操墓七十二疑冢之说。

西晋取代曹魏之后,晋武帝在咸宁四年(278年)下诏重申碑禁。《宋书·礼志二》云:“此石兽碑表,即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大于此,一禁断之。其犯者,虽会赦令,皆当毁坏。”魏晋南朝380年余年间,禁碑成为通行的制度,那个时期的私人墓葬,几乎看不到墓碑。

罗含距今,一千七百多年过去了,“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罗含墓地,早已埋灭在芳草之中,默默无闻。状元公罗洪先有诗云:“秋风江上易生悲,寂寞寒流去欲迟,汉室几人怜贾傅,楚狂今日吊湘累。长沙地近家谁识,渔父歌残舟自移。纵为天涯多往事,至今斑竹尚低垂。”罗洪先内心发出感慨:“长沙地近家谁识”!罗含曾育有七子,其孙忠显侯罗溶有二子迁江西吉水庐陵,唐节度使罗就是罗溶后人。其为庐陵罗氏始祖,至今已有后裔400余万。自晋以来,罗含后代名人辈出,唐罗隐、罗、罗士信、罗、罗让、罗绍威;宋罗从彦、罗点、罗绋、罗季温、罗开礼;明代罗复仁、罗伦、罗侨、罗大纮、罗明祖;清代罗泽南、罗典、罗丰禄等等,俱开宗立派,人丁兴旺,后人布遍各地。当今之世,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亦是时代需要。罗氏后人、耒阳罗含文化研究会会长、正源学校校长罗湘云君,组织同仁,弹精竭虑,不忘初心,顺应潮流,共襄盛举,修复罗含之墓。为弘扬罗含高尚的人品与道德修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基地,让罗含精神重新焕发出光芒。



2018年9月12日 16:18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