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唐代: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菊花(唐代: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耒阳历史上有多少人考取了进士?为耒阳争光?

首页    文萃转摘    耒阳历史上有多少人考取了进士?为耒阳争光?

耒阳历史上有多少人考取了进士?为耒阳争光?

来源:耒阳生活圈 

民族英雄文天祥,1273年农历五月到衡阳,任湖南提刑,曾巡视耒阳,作《衡州进士题名记》:“按衡进士姓名可考者自祥符省元郑向始,景右八人皆擢第……耒阳居其三,嘉定郡十八人,耒阳又半之。间岁往往多得士。”文天祥夸赞耒阳出了很多进士。进士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最高文化教育水准,是一种显著的文化符号。照今天的流行语,是软实力的象征。那么,耒阳到底出了多少进士呢?

耒阳历史上有多少人考取了进士?为耒阳争光?

 

 

我国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存在了1300周年。期间,产生状元602人(也有说700多人),进士近11万人,举人500多万人。查阅清代《湖广通志》、《湖南通志》、《湖南历代状元名录》、《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湖南省志》、《湖南名人志》及《衡州府志》、《耒阳县志》、《耒阳市志》(1993年版)、《湖湘文化大辞典》,古代湖南,有状元13人,其中衡阳地区出状元2人(何克明、彭浚),探花2人(曾朝节、谭鑫振);有进士2432人,其中衡阳地区298人,耒阳、常宁二县各47人。与衡阳地区其它县市相比,不及衡山县一半(衡山97人),比衡阳县少20人(衡阳67人),但比衡南县多11人(衡南36人)、祁东县多43人(祁东4人)。

从朝代上分析,耒阳47名进士,唐代2人,李君防、拔野古;北宋6人,罗庭忠、曹裕、李仁俊、郑向、曹洪、秦昌朝;南宋9人,罗谔、王国士、李仕贤、陈秀举、李芮、曹洪、罗宗华、罗宗贵、罗添受;元朝5人,谷岳生、周锦绣、阮兴、谭士实、徐宣文;明代13人,杨坦然、萧克敏、罗允彰、罗金、罗昌、谢文祥、谢谘、谢讷、胡文奎、胡文璧、曾凤仪、周训、李玺;清代12人,郑士玉、伍先准、罗文清、罗钟生、罗锦云、罗锦成、罗旭、罗归德、罗永章、罗淳、罗为汉、谢池清。

耒阳历史上有多少人考取了进士?为耒阳争光?

 

 

从数量上来看,两宋和明清时期最多,唐朝最少。究其原因,从宋朝开始,中国文化中心南移,加上湖湘学派的发展,极大推动了湖南教育事业发展。全国四大书院,湖南就有两个: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宋代湖南考取进士达948人,形成一个高峰。耒阳受此影响,尤其是百里外石鼓书院的影响,开始重视教育,杜陵书院得到维修,人才剧增。后来到了元朝,耒阳升格为州,但蒙古人对汉人排挤,刻意摧毁汉族的教育文化,以致参加科举的人才剧减,元朝时,湖南只有进士123人。到明清时期,湖南文风鼎盛,加之湘军崛起及其对湖湘学子的大力提携,形成湖湘子弟科举考试人才录取的高峰。明清两朝,湖南考取的进士有1310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耒阳教育事业走向封建时代的一个顶峰,杜陵书院规模扩大,明朝嘉靖年间创建了白石书院,到清朝初期又先后创办了青麓书院、紫云书院、义兴书院、仰高书院、淝江书院。据耒阳诗联协会编印的《耒阳民风民俗》一书记载,仅1724-1901年的177年中,耒阳考取进士28人、举人42人。这个数据,不完全准确,因为,《耒阳市志》记载只有18人,分别是:周熙、周颐、徐受祖、刘彦斌、倪自安、谢必贤、袁显、谢文善、刘贯、郑重、张诰、段逢亨、周良士、廖应亨、罗才晔、陈必成、杨汝传、徐步蟾。

耒阳历史上有多少人考取了进士?为耒阳争光?

 

 

按照姓氏排行榜计算,耒阳进士中,罗姓最多,达17人,占三分之一多。其次是李姓,5人。第三是谢姓,4人。其余,曹姓3人,郑姓、周姓、胡姓各2人,王、陈、秦、谷、曾、伍、谭、徐、杨、萧、阮各1人。究其原因,罗姓、李姓、谢姓、曹姓一直是耒阳的望族,占人口比例大。尤其是罗姓,自从东晋时期,中散大夫罗含由江西迁耒阳定居,其子孙后代始终以罗含为榜样,好学上进,人才辈出。宋太祖开宝四年进士罗延忠,住马水良坡村,该村罗族都是罗含之后。罗延忠在宋太宗雍熙四年授金青光禄大夫。

这些进士中,有不少是祖孙、父子、兄弟,他们以各自的德业事功光宗耀祖,留下许多佳话。李君防是耒阳第一个进士,累官连州刺史,唐昭宗乾宁二年(895)解组归道,卒葬耒阳县临江之南亭山,子孙称南亭李氏。罗宗华、罗宗贵、罗添受都是耒阳马水良坡村人,同宗族出来的进士,其中罗宗华、罗宗贵是兄弟。而他们的先祖罗溶、罗滨,一个是南朝宋武帝时的马军都总节度使,封忠显侯,一个是南朝宋孝武帝押衙指挥承信郎,可谓名门望族。曹裕和曹洪,谢文祥与谢谘、谢讷,都是父子进士。罗锦云、罗锦成,胡文璧、胡文奎,罗金、罗昌,都是兄弟进士。还有不少同榜进士,如曹裕、李仁俊,都是仁宗景右年间(1034-1038)考取进士的。南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耒阳一次考取进士9人。有两个同名同姓的进士,北宋、南宋各有一个曹洪,其中北宋曹洪在宋哲宗元祐三年任永兴县令,是曹裕之子。

耒阳还有个谜一样的进士,那就是唐代进士拔野古。有人认为是李君防,但查《唐代讫清代籍贯为湖南或寄籍湖南之进士》,却清楚记载耒阳有两个进士:李君防、拔野古。可见,并非同一人。拔野古又称拔野固、拔曳古,是隋唐时部落名称。居住在今克鲁伦、海拉尔两河北境,西与黑龙江境内的靺鞨诸部相邻近。拔野古人以捕猎为主,很少耕种,经常乘着木撬在冰上追逐着鹿群。唐开元四年(716)以后,拔野古部叛离突厥,归附了唐朝。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各州县的举人或童生必须在原籍报考,如果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就称为“冒籍”。由于各州府人口多少不一,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其解额分配的差异明显,导致地域分配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考生便到取解机会相对较多的州府“冒籍”应试。比如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县,后来“冒籍”到安徽宣城参加乡试,取得礼部考试名额,后中进士第。因此,我怀疑这个拔野古,可能是拔野古部落的一个考生,“冒籍”到耒阳报考的。

水东江有座三顺祠,原名灵显庙,为祭祀耒阳人廖思文、廖思政、廖思宥所建。唐未,天下大乱,黄巢兵马袭扰耒阳,廖氏三兄弟率民保障耒阳有功。北宋,朝廷将廖思文封为明应侯,将廖思政封为定应侯,将廖思宥封为靖应侯。南宋绍兴年间,敕赐立灵显庙,俗称侯王庙。该庙额就是宋绍熙庚戍年耒阳进士罗谔所题:“夫自古有天下国家,为神民万物之主者,历能御大灾,捍大患。有德于民,必载祀典。委之祠官,世世不绝,示其报功。我宋受命,际天所覆,罔不臣妾。而上方以道怀柔百神,贻尔多福。吾邑偏左,有如三侯。荣奉徽称,暴著于时,可不扬励褒崇,以著永奉之意。孰补旧碑之亡,俾来者可考耶。辄亡固陋,叙次其事于右。”通篇言简意赅,寓意深远,足见文学功底。罗谔有近百篇诗文流传于世,称得上文采出众的进士。

李玺是位以清廉著称的进士。李玺字朝用,号玉山,生卒年不详,耒阳人。明宣德五年(1430年)中进士,官拜监察御史,负责纠察百官,辨明冤狱,为朝廷耳目。李玺任监察御史期间,先后巡按江苏、浙江、陕西、四川等地,不阿权贵,秉公办案,为民伸张正义,享有“李青天”之誉,为群僚仰慕。明正统十年(1445),李玺升迁浙江参政,四年后晋升云南按察使。李玺在云南任期,清廉勤政,深受滇民爱戴。明代宗朱祁钰对他的政绩很是赞赏,下圣旨要他晋京陛见。李玺离开云南的第二天,云南绅耆推选500人进京,保奏挽留。明代宗看了奏章后,赐诏褒异,晋通议大夫,仍今李玺赴云南留任。李玺第二次赴云南后,更是尽心民事,留任十三年之久,直至以疾乞归。滇民为纪念李玺,立生祠以祀之。

胡文璧是位很年轻的进士。胡文璧(1460-1523),字汝重,号石亭,从小聪颖,二十岁登进士第,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他才猷练达,作风果断,办事迅敏。明正德己巳(1509年),由正郎改任浙江监察御史,负责肃正纪纲。胡文璧刚正不阿,对腐败官员严肃惩处,使两浙官员收敛了欺民劣迹,百姓受到实惠。任满后,他擢为大常少卿,先后调守凤阳,保定、天津。后因上《禁草皇庄疏》,触怒明武宗朱厚照被捕,贬为延安府检校。嘉靖元年,明世宗朱厚熄继位,复起用为四川按察使,可惜还没上任,他就病逝了。胡文璧是位诗人,有《文会录》、《太极图说解》、《天津三卫志》十卷、《明史艺文志》、《耒阳遗记》等多部著作,以及《耒阳十景诗》20余首,流传于世。

 

科举制度1905年被废除,延续1300年。它使社会中的平民知识者,有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有了通过努力去获得社会荣耀的出路,发挥过很大积极作用。在漫长的封建年代,进士始终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是庞大帝国官员的主体和中坚。正是这些接受正统儒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文人学士们,维持了我国一千多年的有效运转。耒阳的47名进士,相对全国11万进士,无疑是微不足道的,但他们在历史上的贡献,我们不能忘记。

2019年11月1日 10:30
浏览量:0
收藏